十一长假要警惕节日病(1)
每年十一长假节日后,各种节日病患者都会骤增,吃撑、宿醉、熬夜成节日病主角。提醒广大市民,长假期间注意预防节日病。
节日病”不是某一疾病的名称,而是节日期间多发病的统称。十一长假期间,外出吃喝、大战麻将桌、上网游戏等,都成为常见的假日“生活”,这些都是容易诱发“节日病”的行为。以往经验显示,十一长假是一年中节日病骤增的时期。主要出现在娱乐过度导致的睡眠不足、眼睛干涩不适、 “麻将腿”、肩颈腰痛等疾病;以及外出游玩引起的意外事故和公共场所密切接触引起的传染病以及饮食不节、生活失去规律而致的胰腺炎、胃肠炎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
医生提醒,适时添衣,少到公共场所,饮食有节,起居有度是预防节日病的四大法宝,尤其是体弱的一老一少。另外面对突发“节日病”,市民们应学会一些基本的应对知识。
心脑血管疾病
年轻人作息时间保证,万不可通宵玩乐,及控制情绪过度兴奋。
发病诱因:脑血管意外发生的人常常有高血压,并且在节日期间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有较大波动,特别是节日打牌输钱、通宵上网、唱K(过度劳累)都可能使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诱发脑出血。另外,饮食过饱,可直接加重脑血管的负担,使血压升高,从而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
常见症状:脑出血多发生在白天,发病前少数人有头晕、头痛、鼻出血和眼结膜出血等先兆症状,血压较高。病人突然昏倒后,立即出现昏迷、面色苍白、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时可呕吐,严重的可伴有胃出血、呕吐物为咖啡色。
急救应对:发生中风时,家属切勿为了弄醒病人而大声叫喊或猛烈摇动昏迷者,这样只会使病情迅速恶化。病人必须静卧,松开领扣,头和身体向一侧,防止口腔分泌物流入气管,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同时,要避免强行搬动病人,尤其要注意头部的稳定。
酒精中毒
喝酒要有节制,“让酒”不“劝酒”,把饮酒当成娱乐。
发病诱因:长假里,亲朋好友围桌而坐,自然少不了推杯换盏。尤其年轻人不懂节制,导致乙醇(酒精的化学名)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入血,血中的乙醇由肝脏来解毒,最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全过程约需2-4个小时。会饮酒与不会饮酒(即酒量大小)的人,中毒量相差十分悬殊,中毒程度、症状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一般而论,成人的乙醇中毒量为75-80毫升/次。常见症状:眼睛发红(即结膜充血),脸色潮红或苍白,轻微眩晕,语言增多,口若悬河,举止轻浮。有的表现粗鲁无礼,感情用事,打人毁物,喜怒无常。绝大多数人在此期间都自认为没有醉,继续举杯,不知节制。到了动作笨拙,步态蹒跚,语无伦次,发音含糊时就已经是醉酒了。昏睡期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心跳加快,呼吸缓慢而有鼾声,瞳孔散大。严重者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呼吸衰竭死亡。
急救应对:对轻度中毒者,可找些梨子、马蹄、西瓜之类的水果的鲜榨果汁或者蜂蜜水给他解酒。然后安排醉酒者卧床休息,一般来说,一觉醒来即可自行康复。如果卧床休息后,还有脉搏加快、呼吸减慢、皮肤湿冷、烦躁的现象,则应马上送医院救治。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应按时服药,饮食有度。
发病诱因:一到过节,糖尿病患者就要面临很多诱惑,比如喝酒、甜品、油腻肥厚食物等。以及糖尿病患者在节日期间因打乱作息可能没有按时服药,加上节日吃的比较多,血糖就会升高。
常见症状:一次性的血糖飙升并不会对人有任何不适的影响,但是长期的血糖波动,却对全身的大小血管都有很大的威胁,血管坏在哪里,哪里就出问题,比如冠心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
急救应对:尽量减少外出进餐及不必要的应酬。即使过节,也要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每天应至少有早中午三餐,每餐应包括不少于三种食物:谷类、肉类、蔬果类,细嚼慢咽。不过饥过饱,避免(或少吃)油腻及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腻的骨头汤、肉汤、肥肉、腩肉、椰油、蛋黄、内脏及壳类海产品。糖尿病患者外出就餐,点菜时,菜式尽量选清蒸、白灼、焖等,还要避免酸甜汁、甜酱等,不应饮酒或汽水,以茶或白开水为饮料。避免吃餐后甜品,宜选用水果代替。
急性肠胃炎
注意休息,切忌暴饮暴食。
发病诱因:在节假日吃大餐的机会多。暴饮暴食、囫囵吞枣、空腹吃辣椒、喝咖啡浓茶,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变了味的食物不舍得倒掉,还往胃里塞,这些都是引起急性胃炎的凶手。在外吃饭,也要当心“病从口入”。食物不新鲜、干净,都可能患上“急性肠胃炎”。此外,节日里通宵达旦地玩电脑游戏会使眼睛红肿、神经衰弱和身体酸痛,顾不上吃饭,导致胃出血。
常见症状:急性肠胃炎主要为腹痛、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通常起病急,腹部持续或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肠子里叽叽咕咕响个不停,而且还会有腹泻,多为黄色稀便。腹泻严重时可伴有脱水症状,如口干,尿少,皮肤弹性差等。
急救应对:一般来说,得了急性肠胃炎需要卧床休息,停一两餐,或者吃一些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比如稀粥、汤面。如果有口干、脱水的问题,应该纠正脱水,并补充电解质(米汤加少量食盐制成口服补液),或到医院后医生会对症给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