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绕不开的命题
收入分配改革绕不开的命题
收入分配改革,绕不过降低行政成本,实现政府让利于民这一现实命题。缩小国民收入差距,政府不仅是调停者,还是直接的利益相关人。
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改革已提出6年,一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今年两会期间,话题再次备受关注。日前,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张东生表示,收入分配不能总是空谈,年内将动垄断工资。
收入分配改革之难,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各方利益纠结,博弈异常激烈,协调困难重重,以致6年时间转瞬即逝。其中,职工工资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就是众矢之的,电力、电信、烟草、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工资是其他行业工资的2~3倍,如果再考虑工资外收入及福利待遇,这个数字还将倍扩。而据资料显示,我国的国企利润上缴比例约为10%,而国外一般都在1/3~2/3之间。两相比照,垄断企业职工与普通职工工资差异便洞若观火。
发改委在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千头万绪中,以垄断企业分配改革作为突破口,意味深长。先易后难,稳打稳扎,是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顺沿这条思路,收入分配改革下一个堡垒在哪里?我们不妨先看下面一组数字:近两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大致情况是:政府占24%,企业占17%,居民占59%。从1996年到2007年间,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和企业分配比率不断上升,政府由1996年16.5%上升至2007年的19.5%,企业由1996年的16.0%上升至2007年的22.6%;而居民分配比率则呈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67.5%下降至2007年的57.9%。这种趋势也存在于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中。在国民收入的谱系中,政府与企业的红箭始终坚挺,这昭示着在收入分配的进一步改革中,政府要有更大的担当。
这个判断,涵括双重意境。其一,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从思路到实操上,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适。热衷于经济性基础投资,以巨大投资拉动GDP,而直接用于改善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则偏低一直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问题。在2008年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直接与民生有关方面(诸如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社会保障等)的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2.9%。在福利国家,这一数字可能高达50%。政府的公共财政直接投入经济建设,给市场注入强心针,保住了经济增速,促进了社会就业,但利刃的另一面,除了直接减损国民福利投入之外,还隐蔽着巨大的产能过剩、流动性、地方债务、权力寻租、环境保护等风险。着力于改善民生的公共投入,尤其提高低收入阶层的福利保障,对GDP和税收的拉动或许稍为逊色,但让公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事关让公众分享改革成果政治闳旨。
其二,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入,必将触及行政支出这块大蛋糕。在此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力挽狂澜,显示了行政权力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令世人刮目相看。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的行政成本支出增速远远高于经济增速。一个常被援用的数据是: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了约28倍,而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却增长了87倍。即使不看相关数据,公众对愈演愈烈的三公消费也不可能没有痛感。此长彼消,行政支出的上冲,其必然后果是国民收入的下行。收入分配改革,绕不过降低行政成本,实现政府让利于民这一现实命题。
调整分配结构,缩小国民收入差距,政府不仅是调停者,还是直接的利益相关人。在此项改革过程中,要有更大的担当,要有自新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