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C决定健康》文摘
大约50年前,在我的幼年时代,成年人的平均体温约为36.8度,儿童则为37.0度。
尽管现在的医学书籍上仍然写着日本人腋下温度的平均值是36.89±0.34度,但这实际上是50年前日本人的体温。这是因为,现代医学研究深入细化到脏器级、细胞级,甚至细胞核中的基因级,已经没有哪个学者会测量个体温就发表到学术刊物或医学杂志上去了。就算进行了这样的研究,也不会在医学协会和杂志上发布或刊载的。
我平时给人诊疗的时候一定会测量患者的体温,高一些的不过36.2~36.3度,大部分都只有35度多。人类的平均体温应该是36.5度,但能达到这一体温的人可以说是相当少了。
体温每下降1度免疫力就会降低30%以上,而升高1度的话免疫力则会提高5~6倍。
50年来,日本人的体温下降了将近1度,这意味着日本人的免疫力也下降了,变得更容易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
免疫力一旦下降,就会容易得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胆囊炎、膀胱炎等疾病,此外哮喘、皮炎等过敏性疾病以及节段性回肠炎、溃疡性肠炎和风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升高。当然,癌症也不例外。
体温下降会使血管收缩,这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血压上升,另外,还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脑梗塞等血栓症和胆结石、尿结石等结石症。就像水遇冷会结成冰一样,一切物质遇冷后都会硬化。
而且,体温下降会阻碍血液中糖分及脂肪等能量源的燃烧,还会阻碍尿酸、丙酮酸等废物的燃烧和排泄,容易引发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和痛风等病症。
患有抑郁症或神经官能症等精神疾病的人,通常在气温和体温都偏低的上午精神不佳,下午气温和体温上升,精神状况就会好转。
9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从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3月,气温低,日照时间短,体温也就容易下降。这段寒冷时期是抑郁症的高发期。这样看来,精神病与自杀也和体寒有关系。综上所述,一切疾病的产生都和体寒有关。
然而,西医似乎还没意识到这一点。每年进行的定期体检有几十项,却不包括”体温”这项,这也证明西医还未认识到这一点。
西医完全没有认识到”体温”的重要性,至于现代人的体寒是百病之源什么的,自然是想都没想过。
体温是由什么决定的?
“体温”是由体内产生的热量与散发到外界的热量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的。
我们摄取的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所含有的热量通过生物体细胞内线粒体中的三羧酸循环而酸化,并产生热量,这就是”热量”产生的过程。这些热量中约有25%~35%要转换为”工作能量”,剩下的就成为”热量”了。汽油内燃机的转换率大约为25%,因此可以说,生物体是非常高效的内燃机。
生物体就是这样,像一种热量内燃机一样运转着。而哺乳类和鸟类这样的恒温动物为了保持比环境温度更高的体温,会把摄取的能量转换为热能并加以利用。
鱼类,两栖类,爬虫类,松鼠、山鼠、刺猬、蝙蝠等低等的小型哺乳动物的体温波动很大,在冬天只能保持比外界温度高出0.5~2度的体温,所以它们只能停止活动,进入冬眠。
我们人类在安静状态下产生的能量中,骨骼肌产生的约占20%,肝脏约占20%,大脑约为18%,心脏约占11%,肾脏约为7%,皮肤约为5%,其他约为19%。骨骼肌重量约占体重的45%,却和只占体重3%左右的肝脏产生同样多的热量。不过,肌肉通过运动,代谢会增强,产生的热量甚至可以达到将近80%。而只占体重0.5%的心脏却可产生11%的热量,可谓”最活跃的器官”了。
热量通过以下方式散发:
通过皮肤辐射,向空气中散发。
肺和皮肤的水分蒸发(无感觉的蒸发与出汗)。
肺部呼吸产生的CO2(二氧化碳)的排出。
对食物和吸入的气体进行加热。
大小便的排泄。
而通过皮肤辐射和水分蒸发散发的热量占到了全部的70%以上。不过,在”寒冷”或”高温”的环境下,身体会通过以下这些活动来调节体温,让体温保持在一定温度。
◆寒冷的环境中(外界气温低)
(1)体内产生的热量增加
①通过发抖来活动肌肉
②踏步、跳跃等随意活动
③TSH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
④肝脏产热更加活跃
(2)热量散失减少
①收缩皮肤血管防止热量散发
②收缩立毛肌,形成”鸡皮疙瘩”,通过减少皮肤表面积来防止热量散发
◆高温的环境中(外界气温高)
(1)热量散失增加
①皮肤血管扩张–散热
②出汗–汗液蒸发时吸热降温
③呼吸频率升高
(2)体内产生的热量减少
①食欲下降
②抑制肝脏的物质代谢,减少热量的产生
③变得倦怠、无精打采,不爱活动
④TSH分泌减少→甲状腺功能低下
这种比较稳定的体温标准,就人类来说,直肠温度(在肛门内10厘米处的直肠部位测量)为37.5度,舌下温度为37.0度,腋窝温度为36.5度。其中直肠温度表示深部体温。
就算是恒温动物,体温也会受环境和各种条件影响而产生波动。
冬季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BMR提高以使体温升高。夏季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虽然BMR下降以降低体温,但5月到9月体温仍然比较高,而寒冷的11月到次年4月体温较低。
一天当中,凌晨3点到5点体温最低,下午3点到5点体温最高,波动在0.5~1度之间。
此外,饭后30~60分钟内体温会轻微上升(进食诱发性热量产生)。婴幼儿的体温较高(比成人高0.5度左右),老年人稍低。女性月经期间体温低,进入排卵期的24小时以内体温会迅速升高0.5~1度,一直到月经前两三天都会保持较高体温。
以上说的”体温”指的是身体的”深部”温度。皮肤温度等身体表层的温度比深部体温低,并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大臂约为32.0度,小臂约为28.0度,大腿为34.0度,小腿为31.0度,脚趾甲为27.0度。
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调节体温的中枢存在于间脑的下丘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