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双性恋者的同志生活
董立斌刚吃过晚饭就接到他妻子芸从天津打来的电话,董告诉她明天一早就离开北京返回了,两人呢喃之间甚是甜蜜。
31岁的董兴趣广泛,身上依然散发出青春的活力。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年轻人已对自己的兴趣开始选择,他们不再热衷于一些喧闹和从众的形式,而是追随个性化的主题。96年冬天,董在一个文学沙龙上结识了同城的芸,来自对人生的共鸣使两人一见如故。她很漂亮,但我更欣赏她的内涵气质,我们有共同的兴趣。那真是一种意外收获。董认为美不因性别相殊而分彼此,它是一个整体至少是相互补充的。在同一时期,董不否认心中一隅存有对男性的渴望,只是这一次女性的阴柔之美被芸放大,占据了他对同性的爱慕。何况同性相爱根本没有机会呢。他说。
董自觉坠入芸的缠绵。像其他男人一样,经过三年多的恋爱跋涉,董进入到芸的最深处。家成为两人选择的共同归宿。我们的感情很深,但这并不是我的全部。我不可能放弃我与生俱来的秘密。实际上,董在走进婚姻之前,已发现了他心中的秘密。
我很早就觉得我喜欢男人,但我不会选择和男人生活在一起。让董变得这么坚定的原因是,同性恋在他成长的这个国家充满尴尬和压力,他清楚地知道同性恋被打上有伤风化标签后的命运。现在,董愿意别人对他使用双性恋这个词,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同性恋占了这个男人生命比重的大部分。
我不觉得背叛了什么,如果一定要用这个词,我甚至以为我与太太的婚姻也是背叛,它背叛了生命中的这个大比重。董希望他的未来出现他早年读过的《廊桥遗梦》中的机会:那个第三者,那个黄昏,都足以让他邂逅一段美丽的风景。我喜欢男人是对生命之美的补充。人一生总是向这个最高境界进发。只是我的目的地看起来与众人不同。
董借助互联网寻找这片风景。他在同性恋聊天室里以不同的化名出现,当被试图接近他的人问及是否结婚时,他就拿出《廊桥遗梦》的故事说给人家听。但那些未婚的同志显然对这个梦想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已婚同志简直就是对女人和自己的伤害。他们是纯粹的同性恋。董有些苦恼。
并不是所有的同性恋者都拒绝董的交往,但他们往往另有所图。和这些人,我最多请他们出来一起喝喝茶,占用不多的下午时光。我害怕被传染病。董比这些未婚的同性恋者在性方面多了一些顾虑,这个已婚男人此时想得最多的是避免给妻子和他的家庭招来灾祸。
更重要的,我需要一个长久稳定的感情。董比照他和妻子之间的感情固执地相信同性恋也应有这样的专一。
2000年,董在同志网站认识了一个同样结婚了的同性恋者。我对他提出交朋友的第一个条件是:‘你能对你的家庭负责任吗?’我不希望同性恋影响和改变我和太太的关系,影响到我的家庭。董始终认为他现在的一切生活应该以家庭为重,这被他称为责任。6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