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老恒言》的养生观点
《老老恒言》五卷为清代曹庭栋所著,是一本老年养生专著,书中汇粹众说,沉研精理,较之前代,多有建树,如本书序言中曰:引用书三百有七种书名,随事附见……统计一年间,作辍参半。曹氏根据切身经验认为,养生之道,慎起居,节饮食,浅近易行。尤重视脾胃在养生学上的重要地位,列粥方一百种,对中国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时调养,顺应脾胃
我国古代养生,非常重视四时摄养,随四时自然变化及相应脏腑功能特点而进行调养。曹氏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四时调养,顺应脾胃的养生观点,他指出:冬月将起时
,拥被披衣坐少倾;先进热饮,如乳酪、莲子圆枣汤之属以益脾,或饮醇酒以鼓舞胃气……然亦当自审其宜。而在长夏季节,暑热当盛易伤津液,宜进米饮,健脾以润肺,书中言长夏晨兴,勿辄进食以实胃……先进米饮以润肺,因为稼穑作甘,土能生金也。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阴初生。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浓,《内经》曰:味厚为阴,薄为阳,厚则泄,薄则通,再瓜果生冷诸物,亦当慎,胃喜暖,暖则散,冷则凝,凝则胃先受伤,脾即不运。告诫人们四时调养,当顺应脾胃在不同季节的功能差异。不然,非但不能益寿,反而有害机体。
强身运动,时护脾胃
曹氏认为老年人的适度运动可使筋骨得以活动,络脉乃得流通,有强身助消化的作用。《老老恒言》云:步主筋,步则筋行而四肢健。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胃方纳食,脾未及化,不可食而即卧……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曹氏为了强调运动有益于脾运化,引《蠡海集》曰:脾与胃俱属土;土耕锄始能生殖,不动则为荒土矣。引《琅轘记》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化也。但也提醒人们饭后散步切不可急行,急行则气逆,不但食物难化,且致壅塞。
饮食节制,脾胃适宜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延年益寿的根本所在。曹氏强调养生之道,慎起居,节饮食,而饮食的消化吸收,功能在于脾胃,脾胃功能健运则诸脏之气得水谷精微之滋养而神气自旺,反之,饥饱无度,伤伐脾胃则损寿。曹氏认为养老宜调脾,选用不同的食品调补之。《老老恒言》云:甘之以悦脾性,滑之以舒脾阳,膏之以益脾阴,三之字皆指脾言,古人养老调脾之法,服食即当药饵。曹氏强调少食有益健康,有利于脾磨运,生化津液,极补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所以要求人们勿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亦勿极渴而饮,饮不过多,这样才能使腹不空虚,则冲和之气,沦浃肌髓。饮食多少,须自己审量,以不伤脾胃为度,提出宁少勿多的养生观。
法重脾胃,强调食疗
曹氏认为防治老年病之法,应重视调摄脾胃,强调饮食疗法。《老老恒言》中云:老年偶患微疾,加意调停饮食,就食物中之当病者食之,食亦宜少,使腹常空虚则络脉易于转运,元气渐复,微邪自退,乃第一要诀。曹氏认为病中食粥宜淡食,起到清火利水,安和五脏的作用,对泄泻者尤验。老年之人,脾胃渐弱,一旦患病则脾胃运化功能难以恢复,此时当调理饮食,护养脾胃,有助于延年祛疾。正如《老老恒言》云: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更以调脾胃为切要。然而调理脾胃之法甚多,可药物调理,可导引按摩调理,可气功调理,亦可饮食调理,曹氏独重后者,极推崇食粥,认为粥能养人,老人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食粥简单易行,无病可调养,有病可疗疾,确实对老年人大有裨益,并在书中指导人们: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就调养而论,粥宜空心食或作晚餐也可,但勿再食他物,加于食粥后,食物过饱,虽无虑停滞,少觉胀,胃即受伤,食宁过热,即致微汗,亦足通利血脉。食时勿以他物侑食,恐不能专收其益。曹氏重视食疗,列粥谱一百方,书中详述食粥的煮法,如何择米、择水、把握火候,及食粥宜忌。曹氏认为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脾胃,这种法重脾胃,强调食疗、起居的积极养生观,至今仍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