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绝招让蚊子不近身
这些人最易招蚊子咬
一、体温高、呼出二氧化碳多的人
蚊子触角里有一个受热体,对温度十分敏感,使其在50米开外就能通过嗅觉锁定“目标”。因此,相比瘦小的人,体型魁梧人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就多,或在运动后、喘粗气的时候,更容易被蚊子叮。流汗的人身体散热快,能让蚊子立即察觉到。所以,夏天应该经常洗澡,降低体温,减少皮肤表面汗液。
二、有体味的人
韦伯介绍:“有时蚊子靠近我们也不一定会叮咬,这主要取决于我们皮肤的气味。”每个人皮肤上的化学物质成分都不同,比如常出汗的人,皮肤表面有乳酸排出,易招蚊子。
三、化过妆或喷发胶等的人
这些人身上大都会残留化妆品中的硬脂酸(一种脂肪酸),对蚊子也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四、穿深色衣服的人
蚊子具有趋暗的习性,黑色是蚊子进攻的首选对象,其次是蓝、红、绿等。所以,夏日晚间最好穿白色或浅色的棉质衣服。
五、孕妇
医学研究显示,孕妇遭蚊子叮咬的机会比其他女性高一倍。这是因为孕妇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易招惹蚊子的化学物质,并且她们腹部温度较高,皮肤表面的挥发性物质也相对较多。
四个绝招让蚊子不近身
白天室内:电蚊香
电蚊香片和电蚊香液的原理都是通过电力持续加热,挥发出灭蚊物质,药效一般可维持6~8小时。尽管效果比传统的盘式蚊香逊色,但烟雾较小,刺激性较低,使用比较方便。
天津药物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红珠说,多数蚊香里含杀虫剂,虽然比例不多,但属于农药类成分,浓度过高时会刺激眼、鼻、咽喉等部位,可能引发头痛、恶心、呼吸道炎症等。据台湾《康健》杂志报道,台湾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电蚊香除释放出亚列宁、甲苯等物质外,尚有许多未知、具有危害性的化合物。
所以,这两种“武器”最好用于白天室内没人时,使用1~2小时,将刺激性降到最低。如果室内有人,应将蚊香放在通风处,让新鲜空气从纱窗中透进来。台湾卫生署疾病管制局病媒及昆虫病组组长林鼎翔指出,如果要在晚上用,至少在睡前半小时点燃,临睡前再通风几分钟。
白天外出:驱蚊贴
蚊子虽是“夜间昆虫”,但白天到户外也可能被蚊子“攻击”,此时可使用驱蚊贴。其原理是利用精油挥发来驱蚊。驱蚊贴不宜直接接触皮肤,只需将其贴在衣服上即可;不适合过敏体质的人及孕妇使用;普通人每天使用时间也不宜过长。市面上还有驱蚊手环产品,其原理和驱蚊贴差不多,但由于其主要佩戴于手腕,对头部、腿的防蚊效果一般。去草和树木较多的野外,由于蚊子密度较大,驱蚊贴和驱蚊花露水也有些“无可奈何”,此时最好穿长袖衣服和长裤,避免穿凉鞋、光脚。台湾环保署资深专家王正雄说,蚊子往往通过人体散发的二氧化碳来识别并攻击,遮挡住皮肤可以阻止被蚊子“识别”出来,就算接近了也让它们无处下嘴。
夜晚外出:驱蚊花露水
李红珠说,驱蚊花露水多添加驱蚊化合物,如避蚊胺(DEET)、驱蚊酯(也叫伊默宁,简称BAAPE)等,使昆虫失去对人体气味的感知。研究发现,涂抹驱蚊花露水可在8小时内阻挡99.9%的蚊子叮咬,且毒性低。一般来说,含10%避蚊胺就有效果。但美国小儿科医学会建议,儿童应使用含避蚊胺少于10%的防蚊液,婴儿最好不用。李红珠指出,避蚊胺是一种杀虫剂,也用在农药中,有轻微毒性。尽管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会中毒,但会对皮肤产生刺激,不能与破损皮肤直接接触,更不要直接对脸喷。相比之下,驱蚊酯的毒性更低、刺激性更小、驱蚊时间更长,所以购买前不妨留意一下成分。
睡觉时:挂蚊帐
尽管蚊帐是一种古老的防蚊方法,但比起化学防蚊方法更安全。蚊香不仅会释放出化学物质,还会排出二氧化碳,而卧室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通差,对抵抗力较差的老人、幼儿、孕妇和慢性病患者不利。美国小儿科医学会建议,蚊帐及长裤保护是最好的防蚊方式,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另外,捕蚊灯利用蚊子的趋光性及对特殊波长的敏感性,诱捕蚊子接触网面电击致死,对人体危害相对较小,可以夜间使用。台湾环保署环境卫生及毒物管理处科长黄基森表示,最好选择光度较强,如8瓦以上或双灯管的捕蚊灯。林鼎翔补充说,捕蚊灯最好摆放在高于膝盖的地方,且离地面不要超过180厘米,这是蚊子经常活动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