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噪声性耳聋(1)
噪声性耳聋,即噪声性听力损失,是指内耳长期受到噪声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缓慢、进行性听觉损伤,而内耳中的听觉细胞,也就是感受听觉直径约0.01毫米的纤毛细胞,一旦受到损伤则无法再生。
专家告诉我们,噪声性耳聋受损程度与噪声强度、持续时间等都有关系,因此,短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引起的听力下降可恢复,如果要经过数分钟、数小时、数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为听觉疲劳,如果再持续受到噪声刺激,很可能会出现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噪声性耳聋。
听音乐掌握“60-60”原则
经常戴MP3听音乐的人应掌握“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此外,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它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因为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里,声音没有出处,都向着鼓膜发过去,声音全部被鼓膜接收,对听力的损伤更大。一般来说,听到同等音量的音乐,用耳塞式耳机比头戴式耳机的音量高7-9分贝。头戴式耳机有通气孔者更好,可以把噪声能量集中的低频信号部分排放到耳外。
尽量不要在嘈杂环境下用耳机听音乐,在地铁、公交车里,会不由自主地调高音量。尤其是地铁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会对人的耳朵产生一定的压力,再戴上耳机紧紧地压在耳朵上,大强度的声音不断地撞击耳膜,就会造成耳蜗内毛细胞的损伤。听音乐时,不要过分追求音质效果,把低频音放得很大,这样会对耳蜗内的毛细胞损伤非常大,且不要两只耳朵一起听,可左右轮换,且耳塞不要塞得太紧。在室内听音乐,可采用公放音响,减少耳机的使用。
噪音环境中使用防护耳塞
除了听MP3,经常在噪音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也是听力损害的重要原因。比如在机场、建筑工地工作,这些环境的噪声强度很大(超过90分贝)。经常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下,最好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戴防护式耳塞,可以有效阻隔一部分噪音。如果临时找不到耳塞,可用棉花球、纸球塞进耳朵,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定期检查听力
经常听音乐的人应留意自己的听力情况,当出现耳鸣、耳发闷、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时,可能是听力受损的早期信号。特别是出现耳鸣的现象时,最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这是人体内血液循环差的第一报警信号,说明人体内最细的末梢神经出现问题,应该多休息,保证睡眠以缓解压力。此外,也可以和以前能听清的音量作对比,比如以前听手表走动的声音很清晰,而现在听不太清楚了,或者以前看电视时一般开的音量,现在却觉得太小听不清楚。出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做听力检查。由噪音环境引起的听力损伤如果能在一周内就诊,大多数都是可以治好的。一般来说,听力损失超过3个月就是永久性的,很难治愈。如已经发生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应脱离噪声环境,当出现言语交流困难时应尽早选配助听器。助听器不仅能为耳聋的人解决交流不便的痛苦, 先进的电脑编程、全数字助听器, 都有很好的降噪功能,保护听力免受噪声的进一步损害。
合理饮食、锻炼身体
维生素B1、B2、B6和C能保护听觉细胞,可适当补充。也可多进食含维生素B族和C丰富的食物,如粗粮、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现代人生活紧张、压力大,应适当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