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示补钙过量会有的后果(1)
新闻背景
日前,有媒体发表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李可基教授质疑“九成6个月前婴儿补钙”的文章,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全民补钙”现象的又一轮关注和反思。作为全球最大的补钙市场,“中国式补钙”已持续多年,无数的钙产品广告将钙变成了神话。究竟哪些人需要补钙,补钙过量会有什么后果?让我们听一听业内权威人士的见解。
补钙大潮 经久不息
“中国人全民缺钙,中国人也在全民补钙”。这句有些调侃的话写实地反映了国人的生活状态。据相关媒体报道,卫生部曾在1992年公布了第三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卫生》,其中提到了中国人钙摄取不足。自此开始,钙产品的巨大市场形成,补钙大潮经久不息。据统计,这场如火如荼的全民补钙运动规模最大时造就了120亿元的红火补钙产业。
目前的钙产品市场依旧呈现“丰富多彩”的红火局面。除了多达数十种的国内外品牌外,不同钙产品的主要成分又分为碳酸钙、氨基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等众多种类。钙剂形式也分为胶囊、胶丸、液体钙、片剂等。而针对的适宜人群中,也能分为儿童钙、女性钙以及中老年人钙等,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面对琳琅满目的钙产品,一般消费者眼花缭乱,根本难以分辨清楚,而药店销售人员则大都会以“效果好,吸收率高”为由头,推荐一些价格较高的高级钙产品。据一家药店的销售员介绍:“买钙产品的基本都是年轻女性和一些妈妈,一般我们推荐什么就会买什么,高级的产品卖得会好一些。”
国人补钙 存在偏见
钱花了,钙剂吃了,可是,国人健康真的得到改善了吗?北京大学营养学教授李可基认为,在补钙这个问题上,国人存在很多错误认识。
补钙能治病。许多中老年人误认为,人老了,必须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李可基解释,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主要因为骨骼代谢功能的减退,伴随骨钙的流失,是人体衰老的表现。补钙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骨质疏松,只能起到延缓其发展的作用。盲目补钙不仅浪费钱,还有可能破坏体内矿物质的平衡,加重骨钙流失。
不管缺不缺都补。人体会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调节,如果钙元素摄取量少了,就会调节增加钙的吸收率。所以国人的身体是否缺钙很难下定论,更没有宣传的那样严重。
轻信商家宣传。一位品牌营销专业人士说,补钙产品大战可以说是从1999年开始的。当时铺天盖地的海量广告投放和影视明星的代言,迅速催生了一个高达百亿的补钙市场,引发了“全民补钙”现象。
儿童超量补钙。李可基及其团队在对北京城区218个家长调查后发现,其中202人在给孩子补钙,147个宝宝4个月前就开始补钙,到6个月时,高达9成的宝宝在补钙。但实际上,这些宝宝不是吃母乳、就是喝奶粉,根本不需要补钙。
依赖钙产品。越来越多的人把服用钙产品当成补钙的唯一途径,但却忽略了日常膳食中钙质的补充。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教授强调,应该将饮食补钙放在首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梁芙蓉主任医师说,一般人如果有喝牛奶的习惯,一天一杯250毫升的牛奶,再加上正常饮食,钙是不会缺的。以下两个人群,则要特别注意——
一是儿童。梁芙蓉说:“老百姓所说的孩子缺钙,其实大多是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维生素D的作用是促进钙质吸收和利用,若维生素D摄入不足,补再多的钙也没有用。所以,出生后15天必须开始吃鱼肝油,以补充维生素D;1岁以内,冬天和夏天都需服鱼肝油;1岁以后,夏天晒太阳多可以不吃鱼肝油,但冬天必须吃。
婴幼儿补钙易犯4种错误:1.单补钙或单补维生素D;2.停止母乳喂养后,就不再喝牛奶或配方奶,事实上,奶制品是钙最好的来源;3.钙和维生素D都补了,晒太阳太少;4. 将“元素钙”的量等同于钙制剂的量。
二是老年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干部医疗科副主任医师周健表示,老年人是否需要补钙,首先要做一系列检查。这些检查包括:血液中钙、磷、镁的水平,骨密度,肾功能等,并且要看是否有肾结石病史和引起血钙升高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简称甲旁亢)等。如果有肾结石和甲旁亢,是不能补钙的。
“对于确诊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仅仅补钙远远不够,应该同时补充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二磷酸盐制剂等药品。”周健说,这样才能使得吃进去的钙得到吸收,并且顺利地进入骨骼,让骨头更坚硬,让身板更挺拔。
补钙
过量补钙 有害无益
权威人士表示,国人补钙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觉得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但营养素的摄入并非越多越好,缺乏对健康不利,过量也对健康有害。如果摄入过多的钙,可能会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还可能导致高钙血症、软组织钙化、肾结石、便秘,甚至增加心梗、前列腺癌风险。
按化学成分分类,目前的钙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有机钙,如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另一类是无机钙,主要有碳酸钙、柠檬酸钙等。很多人盲目迷信高价钙,完全没有必要。普通的钙,比如碳酸钙,食品级的原料每吨(1000公斤)也就1000来元,而很多钙片的含量仅为几百毫克,一瓶钙片,钙本身的成本不会超过1元,其他则是维生素D、淀粉等原料成本,以及生产、销售、推广成本。
专家建议,消费者首先要弄明白,自己需不需要补钙;如果需要的话,根据剂量大小、是否含维生素D等,选择合适的剂型。不要盲目追求进口、昂贵、大剂量的产品,也不要跟风看着别人补自己也补。“补过了,和缺钙一样有害。”李可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