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食品拷问企业良心
才别“添加剂”,又来“塑化剂”,接踵而至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有一种应接不暇的疲惫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人们习惯用道德来形容东方,用法治来形容西方。当我们的心态更客观时,却发现,道德在西方同样无比重要。在西方的市场经济文化中既有规则元素,也有良心元素。
在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背后,几乎毫不例外,都有着良心的缺失,对于黑心资本来说,良心成了最先削减的成本。
让良心回归经济社会的每一角落,需要每一个人树立规则意识,需要努力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但是良心的回归,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呼吁,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良心资本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制衡。
虽然在总体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在个别情况下,却会出现“魔比道高”。拿“添加剂”来说,危害发现需要时间,更多时候只能曝光一个打死一个。我们不能接受的是,为什么曝光的角色总是由媒体来承担,监管部门为什么总是走在媒体后面?监管上的“后知后觉”,除了技术原因外,还有认识乃至权力寻租的原因。权力制衡的不足,助长了黑心资本,显然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权力制衡之外,还有着社会制衡。社会制衡在经济领域,常常是“用脚投票”实现的。对于黑心资本,最大的惩罚是市场的惩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愤懑通过消费行为表现出来,在消费中“择良弃黑”,对于那些已经抛弃我们的黑心企业坚决放弃。如此形成的巨大制衡力量,就会形成“奖励良心、惩罚黑心”的良性机制,从而让黑心资本无市场,促动资本规规矩矩走在良心道路上。
“塑化剂”拷问着企业良心,同样拷问着社会维护市场良心的认识和行动。我们退无可退,只能奋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