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老人长寿秘诀:天黑就睡 天亮就起(1)
长城网衡水6月14日电(刘晓菲 张明)在桃城区何家庄乡八里庄居民张玉新家里,我们见到了她的母亲,今年94岁的陈知老人。伴着一声轻轻的招呼:“这个年轻人是谁啊?快上屋里坐。”老人从屋里迎了出来。她满头银发,穿一件干干净净的碎花褂子,虽然拄着拐棍,但脚底下利利索索,看起来很是和善,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采访也由此展开。
陈知老人生于1917年,是武邑县陈家湾村人。她5岁就没了娘,虽然后母对她不错,但她还是被姥姥姥爷接走抚养。陈知的姥爷在当时的武邑县衙当师爷,识文断字,懂理知事。他非常疼爱陈知,就连去衙门工作的时候也把她带在身边,所以陈知童年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衙门里度过的。“我在衙门里长大,当时世道不好,乱得很,我姥爷怕我丢了,总是把我放在衙门里让一些兵和当差的照看我。”这些事情 陈知老人都还记得很清楚。
就这样过了10多年,陈知18岁的时候,姥爷给她定了深州前王林村的一门亲事,男方是老实本分的人,家里有田有屋,虽然从没有见过面,但陈知还是高高兴兴地出阁了。
陈知的丈夫有两个弟弟,她嫁过去的时候大弟弟不满10岁,小弟弟才五六岁。因为公公婆婆早已去世,身为长嫂的陈知任劳任怨地担起了照顾全家的重担。
去采访之前就听说,当年陈知老人把大弟弟从日本人的兵营里解救出来的经过很是传奇,但因为上了年纪,再问起当年的事情时,很多细节老人都不记得了,但从她女儿张玉新的回忆中我们也有了一些了解。
那是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日本兵进了村,到处抓人去当兵、做苦工。陈知的大弟弟就被抓去当了“童子军”。这下陈知可急坏了,托人到处打听弟弟的下落。终于,她打听到弟弟关在一处兵营里被逼学习日语。为了见弟弟一面,她一个女人家穿着一身孝衣(据说日本兵不杀戴孝的人)只身前往重兵把守的军营。回来之后,她又托人开信、写证明,四处活动,颇费了一番周折。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弟弟终于平安回了家,一家人又团聚了。
丈夫去世的时候,陈知才45岁,当时她的5个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6岁。家里孩子多,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就是这样紧巴的日子,陈知还是坚持让每个孩子都读到了初中毕业,这在当时的农村可是不多见的。“俺娘当时对我们说,人要懂理就得上学读书,所以再苦再难也要供我们读书。我们几个当时学习成绩都很好,虽然后来因为家庭成分的关系没能继续往上上,但娘讲的道理不会忘。”
采访的时候,张玉新说:“俺娘这辈子可是个干净仔细的人,受穷的时候就算是破衣烂衫也洗得干干净净。我记得1963年的时候,咱们这里闹了灾,村里人都靠吃救济粮生活,就因为俺娘太干净我们家连救济粮都吃不上。”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大家虽然穿的都是破旧的衣服,但陈知把破衣服也洗得干净,补得整齐,跟其他人身上又脏又破的衣服相比的确是显好些,所以当时发救济粮的人直说“她家不困难,不需要救济”。这使得陈知不得不到处寻找可以吃的东西,但就是这些难以下咽的东西她也仔细地做,让孩子们吃得有滋味。
“俺娘就是心善,别人对她的好她都记得,别人给她的委屈,自己吃过的苦过阵子就忘了。因为分不到救济粮俺娘可没少吃苦,可你现在再问她那些事,她一点儿都不记得了。但是那些年,村里要是来了乞丐,只要是求到了我们家门上,俺娘从来没让人家空手走过,俺们家吃什么就给人家什么,从来没有舍不得过。”张玉新说。
如今,陈知老人的生活很有规律,还像老辈人一样“天黑就睡,天亮就起”,但她很喜欢看电视,要是看见自己喜欢的戏曲节目,她可以一直看很长时间都不困。因为牙齿不太好了,老人不太吃肉,一日三餐多吃一些清淡易烂的食物。天气好的下午,她就自己溜达到胡同口坐一会儿,和左邻右舍聊聊天,乐呵乐呵。老人的脾气很爽朗,虽然采访时她的话不多,但说到有意思的地方她还是很高兴,有时还抬起手来比划比划,一边比划着一边自己先呵呵地笑起来。陈知老人现在已经四世同堂了,这是一个大家庭,粗粗一算就有四五十口人,孩子们居住在祖国的很多地方,聚起来并不容易,但不管离多远,每个人心里都惦记着她。
活了近一个世纪,陈知老人从兵荒马乱的岁月一路走到了今天的太平盛世,虽然孩子们都觉得她受过苦,一辈子不容易,都尽心尽力地孝敬着,但也许在陈知老人的心里,她觉得自己受的苦没有自己享的福多,所以她忘了很多曾经的艰辛,只记得别人对她的好。她总说:“我小时候后妈对我好着呢……现在孩子们也好……”“今天的日子多好啊,太太平平的,我老了老了,还赶上了,多好啊,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