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支招婆媳关系
《双面胶》有两个版本的结尾:一个是婆媳双方终于取得谅解,得以和平共处;一个是婆媳大战全面升级,在婆婆的不断煽风点火下,失去理智的儿子将儿媳妇错手掐死。——两个结尾,前一个完美得不真实,后一个激烈得离了谱。不过,你的确很难为婆媳关系设定一个方向,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长期抗战”的过程,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上海家庭阖家观看这个电视剧了。
《双面胶》中很多婆媳PK的场景,都令观众看得忍俊不禁,因为类似的场景就曾在他们身边上演过真实版。很多观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饶有兴趣地叙述了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某段故事情节,并且给出自己在实践中的解决方案或苦恼困惑。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李子勋则从专业的角度,为中国旷日持久的婆媳矛盾号脉,指出“边界意识”的缺失,是婆媳矛盾的关键所在。
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一种“边界意识”
■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电视台心理栏目专家主持
这个故事里面涉及到很多细节,包括钱啊,饮食啊,东北的文化习惯与上海的文化习惯的冲突啊,这些都还是小说的素材,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国人缺乏一种边界意识,包括夫妻双方的边界意识。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边界,包括婆婆来到媳妇的家庭,婆婆就是客人,客必须随主便,不能反客为主。实际上,国际上的婚姻理论是,婆婆实际上是没有权利想住在媳妇家就住在媳妇家的,因为从法律来看,婆婆没有权利去分享儿子和媳妇之间的财富,除非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所以这个小说代表了中国,在法律体制、意识不是很健全的一个社会里面,婆婆就是想当然地,或是儿子想当然地觉得,我娶了媳妇,媳妇是我家的人,当然就得孝敬婆婆。但实际从人性的本质来看很难,因为媳妇和婆婆没有情感关系。她即便对婆婆好,怎么也是一种客气的好,考虑到关系、考虑到责任、考虑到孝道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好。一旦出现冲突,她的这个“好”也很容易转成“不好”。
除了婆媳,夫妻关系也应该有个“边界”。亚平不知道媳妇其实完全是可以按照上海的方式生活的,他也完全可以按照东北的方式来生活。这两种方式是可以不冲突,可以并存的。他们为什么没有想到,这就要考虑到我们的社会文化。我们的文化觉得如果我们相爱,我们就应该成为一样的人,把一切都混合在一起,不能分你的和我的,否则就显得生分,就是不相爱了。恰恰是这些观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冲突,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喜欢用对与错去评价别人。总是喜欢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强加给你爱的人,恐怕你觉得好的东西,对于你所爱的人是一种伤害,但是他们意识不到。
贵与不贵,要感同身受
场景再现:婆婆得知丽鹃一件衣服花了480元,心疼不已。亚平告诫丽鹃,以后说衣服价格,就减个零儿,大家都好受。下一次,当婆婆再问丽鹃衣服价格时,丽鹃把360元缩成了36元。婆婆让丽鹃再买一件同样的带给自己的女儿,丽鹃有苦难言。
■宋女士,43岁,结婚15年
我先生是四川小城市来的,他上面还有哥哥姐姐,婆婆一直跟他们住。但每年我儿子放暑假,婆婆都会来上海住两三个月,帮我们照看孩子,对此我也很感激,也尽量想做个好儿媳妇。但连续几年,我都会跟婆婆发生一点不愉快,原因就是婆婆看不惯我花钱。
前不久,徐家汇太平洋百货整修前打折,我一口气买了四双凉鞋回家,加起来也不到一千块钱。婆婆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我一个人用得着四双凉鞋吗,这就是在浪费她儿子的钱呢。但我总不能把我和我先生的工资单摆给她看,证明我花的都是自己的钱吧。
其实我到了这个年纪也已经学会体贴别人了,婆婆一个月的退休金才三百块,一千块钱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对她来说确实是一大笔钱。于是,我特意抽空陪婆婆去大商场,让她了解一下上海�a href=”http://www./yl/mx/”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男星椋垢牌拧⒔憬愫蜕┳痈髀蛄思壑挡环频囊路N铱蠢鼍甑淖龇ㄊ怯械阄侍猓绻馨亚ǖ阍谄牌派砩希牌乓膊恢劣谀敲捶锤小=谋刃模乙院笠不岬比思移牌拍兀乙遣幌M约憾备鞠悠遥蔷拖忍肿约浩牌呕缎陌伞�
亲不亲热,不能当众表演
场景再现:丽鹃让亚平取出自己的小瓷碗,盛了半碗饭,还没吃完,就把剩下的倒进了亚平碗里。刷碗时婆婆开始教训儿子:你个没出息的,吃你媳妇儿的剩饭,也不嫌脏!
■彭女士,59岁,“婆龄”三年
这个场景给我留下蛮深刻的印象。我个人认为,这个婆婆之所以会不满,不是因为吃多吃少,而是她不喜欢看到儿子当着自己的面跟儿媳妇表现得很亲热,我想这应该是很多婆婆共同的想法。
我们这代人可能比较保守,在公共场合看到有小年轻的旁若无人,当街亲热,都不敢正眼看,觉得怎么能这样啊,有感情不能拿回家表示?我也不指望儿媳妇多孝敬我,就希望她斯文一点,像个大家子出来的女孩,能上得了台面。以前大家一起吃饭,儿媳妇就夹着菜往我儿子嘴巴里送,一桌子十来个长辈都看着呢,我就提醒我儿子:你自己动筷子,别让人伺候你!这种时候多了,他们当着我们长辈的面就不太放肆了。你说是我看不得儿子生活里有另外一个女性吗?也可能有这个因素,但更多的是,我从小受的教育,不太瞧得上轻飘飘的女孩子。要亲热,回到家里怎么都行,当众表演,我看不惯。
生与不生,要给妻子挡箭
场景再现:公婆希望丽娟尽早生孩子,丽娟不以为然地说,自己刚结婚,还没玩够呢。公公大发雷霆:“生下了又能费你们多少力气多少钱?更何况我们老人还健康,能替你们搭把手,这么好的条件,还不生不生,这都是什么思想?这叫自私!”
■Alex,30岁,结婚一年
关于是否要孩子的问题,老人早点抱上第三代的希冀,和很多年轻夫妻多享受一段时间二人世界的想法,肯定会发生冲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丈夫必需尽到“双面胶”的协调作用。
我结婚时间不长,我妈知道我的脾气,就算她想抱孙子,也不会用那么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说。如果我知道自己父母和妻子在这个事情上有分歧,很简单,我会直接告诉我父母,暂时不要孩子是我的想法。我太太只要推说一切都凭我做主就可以了,我会当好这个挡箭牌。坦白说,到底要不要孩子,什么时候要孩子,肯定得夫妻双方协商,双方父母最好不要参与意见;往极端里说,在生孩子的问题上,作出最大牺牲的都是妻子,怀胎十月是她一个人经受的,别人又帮不到她,那么就得尊重她的意见,否则我干吗娶她?
我和太太在婚前就有一个协议:双方都有责任把自己的父母搞定。把婆媳矛盾引导到父母和自己的争论上来,这个是给其他丈夫们的建议。毕竟,被父母唠叨两句,不会影响亲情,但如果把妻子推出去跟父母作战,那做丈夫的也在劫难逃。同样的,当我岳父母对我有什么看法的时候,我太太也会接过话茬,把我给“解放”出来。
同不同住,先考虑清楚
场景再现:亚平父母来到的第一天,丽鹃推开家门,一下子傻了眼。客厅里的家具都被婆婆重新布置过,漂亮的布艺沙发铺上了毛巾被,变得不伦不类。墙上的名画《大浴女》不见了,拉了几排绳子,挂起了贺年卡……
■吴女士,30岁,结婚一年
这几天我一直追着电视剧看,自己觉得唯一比丽娟有远见的地方,就是从一开始就把话说明白,拒绝与公婆同住。我的情况跟丽娟有些相似,我是上海人,先生是外地人。去年我们贷款买了一套小房型,双方的父母都给了部分首付。房子装修好后,公婆就提出要来上海看看我们。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来住一两个月可以,但长期住肯定不行。好在,我先生也持同样意见,所以说一定要找个生活方式跟自己相同的人,如果找个一定要把父母接过来同住的所谓孝子,那儿媳妇有得苦吃。
公婆过来之后,我尽心尽力地陪他们游览、逛街,还给他们买了很多挺贵的衣物。凭良心讲,那毕竟是我先生的父母,我不是不愿意孝顺,但婆媳关系是很微妙的,时间长了,哪怕一小点冲突,都可能让双方心里有个疙瘩,毕竟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嘛;不住在一起呢,可以保持一个礼貌的距离,把大部分的矛盾提前扼杀掉。
他们住了两个月之后,眼看着还没有回去的意思,我有点着急,就跟公婆商量,说毕竟房子太小,住四口人太挤,如果公婆要长期住下去,我们就去租个离单位近的房子,让公婆住得宽敞点——注意,一定得这么和颜悦色、从公婆的角度说明问题。婆婆一听月租上千块,顿时觉得心疼,这才想回家算了。我赶紧告诉她说,那么我们每月省下来一千块,就打在她老人家的账户上,算我们孝敬她的。如此这般,我才算请走了公婆,双方也没有翻脸。
我的想法很简单:一个屋檐下只能有一个主妇。现在的年轻夫妻都有很大的压力,如果在单位要看领导脸色,回家还要顾虑公婆的感受,那种日子我肯定忍受不了。以后公婆年纪大了,我也会把他们接到上海,但肯定还是不会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