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点:越有文化的婚姻越无法偕老(1) – 女娲之汉

新观点:越有文化的婚姻越无法偕老(1)

(提话:哲学家罗素曾说过: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今天的世界,并反躬自问,造成幸福和不幸的婚姻的条件时,我们会得出一种多少有点奇怪的结论:那就是越有文化、越进步、越自由的人,似乎越不能同他的伴侣享有偕老的幸福……)

国学婚姻

比起被附加了许多神秘、神圣、浪漫色彩的爱情,现代婚姻简直就像一个不值得一提的烂桃子,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不屑。问问周围的人,你给自己的婚姻打多少分?十有八九的人会说,咳,五六十分吧,凑合着过呗!今年情人节,有家报纸的标题就叫:那些花儿一朵也没有回家,结了婚的人还在外面忙活呢,我还结它干吗?

爱尔兰的农民的婚姻至今仍由父母包办他们的婚姻大致是幸福的,而且夫妇生活是贞洁的。罗素就此分析:婚姻幸福的条件之一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小;条件之二,夫妇双方都不想从婚姻里获得更多幸福。比起得到的多,想要的少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条件之三,社会习俗的固定性,如果我们承认婚约是最终的和不可改变的,那就没有什么刺激能引起我们的幻想去迷失于婚姻之外,以为可以得到更心醉神迷的幸福。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追求了一个多世纪自由和解放并将其付诸实践的当代人,婚姻生活并不见得生活得比古代人更幸福。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婚姻和家庭的某些规范不见得只是束缚、压迫,很可能是幸福的保障

(提话:从本质上说,婚姻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性和经济的联合体。所谓性是指它属于生命本能的部分,也就是两个生物体之间的互相吸引,感性在其中占的比例很大,属于我们通常说的爱情的范畴;所谓经济则属于社会的那部分属性,它承担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一份契约和责任,同时保证你享有权利,它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其中理性的比例要大一些。)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传统文化更能把握和面对婚姻的本质

五四以来的20世纪上半叶,我们一直特别强调爱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爱情曾至高无上。说实话,这种建立在自由爱情基础的婚姻模式让很多人吃尽了苦头。最有说服力的是他们建立的家庭都是在独立自由的旗号下走进婚姻的,可真正的家庭生活延续的一直是传统的模式,因为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中国人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所流行的依然是以孝为中心的儒家版本。这种伦理道德决定着我们对自己的家族负有道义上的全部责任,必须保持休戚与共的集体观念,也就是说,你嫁的不只是一个丈夫,而是一个家族,出嫁不光意味着你成了妻子,还是儿媳、妯娌、嫂子、舅妈……你要充当的不只是一个角色,而是所有角色,在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享有权利是婚姻的本质。

前些时候流行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中,何建国和顾小西的婚姻就很典型,表面上看来,是一场考试把他从一个农村青年变成大学生的,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历时已久,他和哥哥是靠抓阄决定的谁来考大学,为供他上大学一家子省吃俭用,他的荣誉和地位无疑要属于他的家族,他必须义无反顾地承担帮大伯看病,帮家里盖房,帮哥哥找工作,给爸妈生孙子等等一系列重要任务,而且这些经济上道义上的利害关系被抽象地升华为道德,如果做不到,就是忘恩负义。而显然他的太太顾小西对此准备严重不足,导致悲剧。

中国人的现代婚姻陷入了一个悖论:爱情必须在自由和自然的环境下,才能兴隆茂盛;如果把它变成一种责任,马上就会枯萎。一旦规定你的责任是必须爱某某人,那你可能会恨他。爱情是一种感觉,它不能通过立法而产生。它可以毫无缘由地出现,但持续和成长则需要被滋养,没有合适的养分、阳光和水,它将会死去。把一种需要长久稳定的契约和责任关系建立在如此短暂,易变,动荡,不稳定的爱情关系的基础上,如何能抵达安全和幸福?

而中国传统婚姻是从社会契约、责任和权利的角度去面对和建设婚姻的,它强调亲情、责任、道德、家族,那些表面上红布一蒙就嫁了的女孩子之所以比现代人更有定数,因为她的嫁,是以若干过来人衡量、盘算乃至讨价还价的结果

首先,这种衡量,是以家族的、社会的、性情的、品貌的若干条件是否相当作为依据的,是准备好了要把全部家族作为对象来接纳的,这种准备不会给当事人带来太大的落差。其次,这种衡量告诉我们,夫妻关系不是占有关系,不是拯救关系,而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你想获得权利,就必须承担责任,父不慈则不能责子以孝,同样,夫不义则不能责妇以贞。

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多元的时代,多元和自由的好不言而喻,它们在情感、内心、私人甚至更多的领域使你的价值趋向和生存方式成为可能,你完全可以说:我想要这样或想要那样……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在你的面前的不再是一条路而是许多条路的时候,生活向你提供的不再是一种样式而是许多种样式的时候,实际上对你的要求比以前所有的空间都被安排、被设计的时候更高了。

很多时候,所谓自由,就是我们摆脱了我们不想要的东西,却让我们赞许的东西俘虏了我们。既然人是生不出翅膀的,既然我们注定要被一些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的枷锁规定和制约,与其被强行逮进去,不如自己先打造一个,安然地有准备地套在身上顺从,很多时候会让你变得更加自由,无疑也更加幸福。

(提话:大凡经历过爱情的人,都会有不思茶饭、如醉如痴的日子。一份好的爱情一定有一个浪漫的开始,这本没有什么错,但人之常情说提醒我们,这不是生活的全部,更漫长和要紧的是后来双方的真实面目就会暴露出来,谁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都会口渴、肚饥、出汗、打嗝、放屁、发烧、感冒、都怕苦累,都希望自己得到对方的体谅和温暖,都希望自己只是被爱而不被占有。)

《礼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从管理和协调人之常情出发去经营、建设夫妻关系

我的知心同事曾不止一次地说起她的丈夫:我爱干净,可他永远那么不利落,每次洗完澡,浴室地上淌着脏水,浴盆里沾满了头发,洗头液和浴液全挪了位……还有,每次吃饭,他都把一条腿放在凳子上搂着腿吃,吃完还一定要把筷子重重地拍在桌子上……说多少遍了,没有用,我现在彻底地明白了,他根本就不爱我,如果爱,就会改……

类似的句式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回想一下,生活中你也常用:你如果爱我,就不会忘了我的生日;如果爱我,就不会说那样刻薄的话;如果爱我,就不会连烟都戒不了;如果爱我,就不会把我一个人扔在家里去和朋友看球;如果爱我,就……

现代人最忌讳的东西莫过于庸常,喜欢的是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能实现当代人这份理想的莫过于爱情了。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当代神话学里的名词,爱情来临的时候,深爱会像一场洪水让彼此放弃边界,我们充满舍己和牺牲的冲动,为爱缴出自由、道德、信念、甚至生命都浑然不觉,让我们对生活的浓度产生过度的期待,但一旦洪水退下,我们的边界就会重新显现,各自都会弹回原来的位置。但在婚姻里,我们沿用的逻辑依然是:如果他爱我就会为我改变他改变了我的婚姻才能幸福。我的所有烦恼,都是因为他不肯改变所致。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朴素的人之常情,是以协调、管理人之常情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人之常情中,饮食男女是人最强烈的欲望,死亡贫苦是人最畏惧的境况。这些欲望和畏惧,构成了人心的主要内容。

如果说海誓山盟、如醉如痴是给彼此相爱的人准备的,那人之常情则是给朝夕相处的人准备的,如果把人之常情作为一个重要的协调机制引入婚姻,你就会发现,人性的本真和底牌是:任何原由都不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爱也不能。假如人人可以做到,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因不和谐而分手的情侣了。不信你可以问自己:你可以为他放弃一样最爱吃的食物吗?你可以为他每天早起一小时吗?你可以为他不再抱怨吗?你可以为他放弃女人的虚荣吗?

你做不到这一切,可你知道自己并不是不爱他。所以,爱一个人,就要接受他本来的、寻常日子里的样子,而不能只记得他被爱燃烧时的模样。

(提话:在杂志主持心理热线,经常听到男人女人同样的牢骚:他们对对方的不配合不协作十分不解,最常用的话就是:我还不是为了他好!其实,他们不明白,这种好只是他一厢情愿的好,很多时候恰恰是对另一个人的侵犯甚至折磨,致使人和人之间互为地狱。)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书·道术》:以己量人为之恕。

文章来源:情爱感悟     men.ngnvip.com/category/qingaiganwu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