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损八益调阴阳 养生始于生命孕育
提到养生,人们就会想到老年人为延年益寿而进行的保养。如运动、饮食、养花、钓鱼等,这些都是具体的养生方法。其实,养生不分年龄大小,从生命孕育开始,就应引起重视。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养生宝典,讲求天人相应的观点,以阴阳五行理论总括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七损八益就是针对中医阴阳理论提出的如何调理阴阳,使阴阳平衡协调的七种损与八种益的原则。
懂得了七损八益,就懂得了如何调节阴阳,如何使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这才是养生之大法。
良相的标准适合于良医
年龄因素。人的自然规律是40岁阴气已衰减一半,60岁阳气已衰,阳痿、九窍不利。如果懂得这个自然规律,知道如何顺应这种阴阳变化来进行调养,即保持心情舒畅,不做有损阴精、阳气之事,从阴阳为益,逆阴阳为损。此为一损一益。
方位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右脑不如左脑发达,人类大多表现为右侧肢体活动更为便利。因为人的右侧肢体受左侧大脑控制,而左侧肢体受右侧大脑控制,古人通过观察,早就发现人的上下有交叉关系,而人与大自然是相应的。在人上(脑)下(四肢)阴与阳不同的情况下,感邪也会有所不同,而邪总是趁虚而入。这说明人身阴阳,各部位不同,要审察出这种不同,避免外邪因虚而入,知其理为益,不知其理为损。此为二损二益。
天地气候因素。天地宇宙是万物化生之父母,人在天地之间,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就应遵循自然法则,比如六经为川,脾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川就应该畅通无阻,川流不息,如果把川堵塞,川就无法入海,海就无法纳百川,谷气就无法通于脾,雨气就无法通于肾,天气就无法通于肺,地气就无法通于嗌(咽喉),风气就无法通于肝。疾病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人不能违背自然法则,违者为损,从者为益。此为三损三益。
【中医精髓】
中医学在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主要思想,和儒家治国的中庸之道有太多相似之处。儒家采取的是平衡政治即致中和,这样可使国家达到理想境界。对良相的标准同样适合于良医,当人体阴阳失去平衡,中医就根据辨证施治,采用如气功、针灸、食疗、中药等法,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变过犹不及为恰如其分
病位浅深因素。邪风之至疾如风雨,说明外邪入侵人体,不是停留于一个地方、不发生变化,而是如风雨之变,其变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外邪侵袭人体,病情是一步步演变的。治疗就应该懂得这个道理,阻断疾病的发展,以在浅层解除为妙。懂得这个道理为益,不懂得这个道理为损。此为四损四益。
不同邪气因素。不同的致病因素会先伤害到人体的不同部位,治疗预防也有不同,因此在对待不同的致病因素时,就应该以不同的治疗方法。懂得这一道理为益,不懂得这个道理为损。此为五损五益。
从阴引阳、治病求本。针对疾病治疗的原则,治病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该以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从疾病的本质出发,采用对应的治疗原则。要从疾病的表象推测出疾病的本质,从而真正做到治病必求于本,从宏观着手,探寻疾病的真正病因所在。知道这个道理为益,不知这个道理为损。此为六损六益。
【中医精髓】
从和的反义词过犹不及来说,中医学更强调过的危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并称为五劳所伤。拿人参进补为例,适量使用可达滋补作用,但对于阴虚阳亢,或阳明燥热的病人,就会适得其反,甚至使病情恶化。
上兵伐谋说的是以人为本
四诊合参、诊治不误。诊察疾病要望闻问切,察色按脉,听声音,视喘息,以分辨疾病本质,特别是脉诊更为重要,从脉象的变化而诊出病的来由。只有这样诊断明确,治疗才不会有误,这就是强调疾病诊断准确的重要性。知之为益,不知为损。此为七损七益。
中医遇到感染性疾病,不讲细菌,不讲病毒,不讲微观化的理论,而是讲风、讲寒或是讲热(火),不难看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已超越了微观水平,着眼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体内在的平衡被破坏在哪里,风、寒、热(火)即是破坏的类型,是感染疾病的本质所在。中医把这种通过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探求体内动态平衡破坏情况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因此,有了中医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作为医者,掌握这些最基础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一益,此为八益。
【中医精髓】
《孙子兵法》里有最高明的战略战术,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与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对抗战,并不是一个明智主帅的最佳选择。在中国历史上,汉唐分别是最强盛的朝代,但汉朝有昭君出塞和番,唐朝也有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中医学秉承了这些传统文化,在对待疾病的治疗上,不是采取对抗疾病,而是以人、以己为中心,以保护受到疾病袭击的人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