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四逆”,扶助阳气 – 女娲之汉

温暖“四逆”,扶助阳气

【门诊信息卡】

姓名:杨红

性别:女

年龄:33岁

职业:资料管理员

【杨红心声】

不是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冬天都已经过去了,我的春天怎么还不来?冷,真冷!

【口述档案】

去年冬天,有段时间特别冷,冷得我仿佛浑身上下都没暖过。以为过了冬天就会好,谁知道人家都穿上单衣了,我还裹着厚厚的棉衣。

真是冷啊!您看这脖子,不系上围巾就觉得凉飕飕的;胸口和背心特别怕冷,常常冻得打哆嗦,有时候感觉浑身发抖;还有手脚,常常穿着手套、棉鞋都冻麻了,感觉一双手一双脚不是自己的了。唉,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对了,平时还有痰,稀稀的、白白的,尤其是早上起来的时候,痰卡在喉咙里很不舒服。每天早上咯完痰,我就喝一大杯水,一整天下来,要喝好多水,但还是觉得口干、不解渴。还有眼睛也不知怎么的,出门吹吹风就爱流眼泪。

【老中医补充询问】

问:平时身体怎么样?有没有特别怕冷或者怕热?

答:大病没有,就是经常感冒,平时睡眠不大好。夏天倒没什么,就是冬天特别难熬,怕冷嘛!

问:出汗吗?

答:哎–别说,就算冷得不行,汗还是很多。哪怕不活动,坐上一早晨,到了中午也是汗渍渍的。

问:大小便怎么样?

答:便秘,也不是很硬,但老是感觉排不干净。小便特别多,尤其是晚上,得起来两三趟;而且感觉每次小便量也很多,颜色也是清清的,不带黄色。

【望闻问切】

望诊:面色暗黄,黑眼圈明显。舌质淡暗,边有齿印,苔白。

闻诊:语言清晰,对答切题。

问诊:颈项部、胸背部、手足等多部位冷感,时有寒战。伴多汗,休息时亦有汗出;痰多、色白;迎风流泪;口渴多饮,饮后渴不解;夜尿频多、小便清长,大便不爽;失眠。平素易感冒,畏寒喜温。

切诊:脉弦细。

【中医诊断】

寒厥(肝肾阳虚,寒湿凝结)

【老中医处方】

中药方剂:四逆汤加减

熟附子(先煎)15克干姜20克炙甘草30克

当归15克桂枝15克白芍药15克

细辛6克大枣30克吴茱萸12克(沸水洗2次)

边条参(另炖)12克生姜30克麻黄6克

白术15克茯苓30克

共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煎两次。早晚各一服。

【生活处方】

1.黄芪羊肉汤:黄芪50克,羊肉500克,加胡椒、姜、葱、酒等调理,煮熟后使用。健脾补肾、温补阳气,适用于体虚多病、四肢无力的寒厥之证。

2.山药羊肉汤:羊肉250克,入锅煮至烂熟,研成肉泥;山药100克,捣烂。与100克粳米同煮为粥。温补脾肾,适用于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小便清长之寒厥。

3.按摩腰眼:在背部腰眼处,稍使力拍打100下,然后上下搓擦至有发热之感。

4.穴位按摩:睡前揉按涌泉穴,时时揉按阳池穴。

5.沐足:可用上述四逆汤加减处方的药渣煎水,用于睡前沐足。

6.口服阿胶:每年冬至前后一月,可每日服用阿胶2~5克。阿胶打粉,置于碗底,温热白粥覆于阿胶之上,令阿胶溶化,方便服用。

【坐堂咨询时刻】

厥者,手足逆冷

Q寒厥是一种很严重的病吗?

A你先不要有心理负担,你的情况,说重也不重。

先说这个厥字。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这种病有认识,《黄帝内经》说:厥,气上逆而阴阳失调,轻则四肢寒冷,重则不省人事也。可见,这病有轻重之分。仅仅是四肢寒冷可以称之为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也称之为厥。你的情况更接近于前者。

后来《伤寒论》这样概括: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有人根据这句话,认为凡是厥证,必然有手足寒冷的症状,这是诊断要点。

至于寒厥,《黄帝内经》是这样说的: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下,一般就是指肾了。肾阳虚衰,是发生寒厥的根本原因。你平时畏寒喜暖,就是这个缘故。眼眶发黑、夜尿频多,也是肾阳虚的征象。而寒战、双目迎风流泪,则应归咎于肝,因为肝主动、开窍于目;另外,中医认为春气通于肝,春季与肝脏相应,冬春之交以及春三月,肝经易于受病邪侵扰。至于你感觉怎么喝水都不够,老是口干,则是因为痰湿阻碍津液的运行。

厥证何其多

Q听您的意思,厥证好像不止寒厥一种,难道还有热厥吗?

A呵呵,恰恰如你所言。热厥,也是厥证的一种,也会出现手足冰冷的症状。

刚才我们说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是表里的阴阳之气不能相互交通。寒厥,属于阳气虚于里,无力外达于表,温暖我们的手足;热厥,属于阳热炽盛而被郁于里,无法外达于表,手足一样得不到温煦。临床上常见的热厥常与湿邪有关,出现湿困于表、阳郁于里的证型。

实际上,东汉《伤寒论》论述的厥证有十一种之多,除了寒厥、热厥之外,还有因气郁所致的气厥,因血虚受寒所致的血厥,因蛔痛所致的蛔厥,因水气内停所致的饮厥等等。

四逆汤,救阳之方

Q那四逆汤跟寒厥有什么关系呢?

A四逆,就是四肢逆冷的意思。轻者仅手指、足趾发凉,较重者则寒及手腕、足踝,重者冷过肘膝。四逆汤也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寒厥的代表方,方中只有三味药:附子、干姜、炙甘草。这个配伍虽然简单,却把中药的以偏纠偏和中医的整体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阳虚则寒,寒者热之,必须用大温大热的药才能对付。这就是中药以偏纠偏法则的运用。清代陈修园说: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也。附子辛、甘、大热,有大毒。所谓大毒,可以说是药物之阳热偏性到了极致,回阳救逆第一品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陈修园形容《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对附子的运用,很有意思:附子就像太阳,与茯苓、芍药、地黄、泽泻等或平或凉的药物配伍,就像冬天的太阳一样可亲、可爱,这是用于温补;与干姜、桂枝、麻黄、细辛等温热之品配伍,就像酷暑的骄阳一样让人敬而远之,也只有这样才能用于救阳。你看看处方,就知道我用的是救阳之法。

古人有附子无姜不热的说法,单用回阳救逆第一品还不够,让它与干姜配伍,效力尤其峻猛。

如此发挥温热药材的效力,怕不怕它伤阴呢?怕!所以张仲景又加了一味炙甘草,既能解附子之毒,缓姜、附之烈,还能护病人之阴。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的一种体现。

附子有那么可怕吗?

Q附子有大毒?那我吃了会不会中毒啊?

A只要是经过正规方法炮制的附子,又按说明服用,病人就不用担心。以前中医用附子来回阳救逆之时,通常会用生附子。但生附子毒性较大,我们现在很少使用,大多采用炮制后、毒性减低的熟附子。用量方面,我们也有严格规定,入煎剂每剂只能用3~15克,若非特别有经验的医生,不敢随意超过用量。

另外,附子的煎法也有讲究,应在其他药材下锅前先煎30~60分钟,为安全起见,应先煎60分钟,这也能减弱附子的毒性。当然,附子是不宜久服的。

留意处方的注脚

Q您在处方上写了很多的特殊的用法,这是为什么,需要怎么做?

A是的,这个方子有许多特殊煎服的要求。熟附子先煎,久煎去毒,我们刚刚已经提到了。吴茱萸舒肝、散寒、助阳,但气味辛、苦,较难入口,有些敏感的病人服用后甚至会引起呕吐。先用沸水洗两次,可去除吴茱萸的部分特殊气味,以免病人服用后胃部不适。至于边条参,则属于贵重药材,我建议用炖盅隔水另炖1小时,以免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令药效打折。

生活处方中的阿胶,用法也比较特别。以往我们用烊化的方法,即用滚烫的药汁融化,但是大块的阿胶往往很难融化完全,操作上不方便;现在药店都有打粉的服务,这样一来就简单多了。阿胶滋阴、补血,中医认为阴阳互为根本,无阴则阳无以化,又认为秋冬养阴,所以我们选在阴气最旺而阳气渐生的冬至前后,为阳气的复生养精蓄锐、打好基础,来年阳气便会充足。

手脚冰凉,不一定是病

Q我身边有些人冬天也是手脚冰凉,他们能用这个方子吗?

A这个问题我不能直接回答你。既然这个方子性子很烈,又不能久服,那病人用起来是需要格外小心的。

普通人到了冬天,手脚冰凉是正常现象,只要没有特别的不适,不建议用药,添加衣物保暖即可;我们更提倡加强体育锻炼,这对于增强体质、平衡阴阳、防寒保暖很有好处。就算手脚冰凉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可以诊断为厥证,厥证也有十一种之多,没有当面诊断,我们不了解病人到底属于哪一种,不能轻易用药。比如热厥,就该用四逆散而不是四逆汤,方名只有一字之差,但药材完全不同。

后记:病人服5剂药后冷感大为减轻,似有暖流从身体经过;汗出减少,解出大便较多,次数增多,便后无不适感。睡眠亦较之前好转。医生查其舌脉与前诊一致,效不更方,续服5剂而愈。

文章来源:中医养生     men.ngnvip.com/category/zhongyiyangsheng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