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神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应用
形神学说是中医主要学说之一,形即形体和体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骨、肉、筋、脉、髓等及其生理活动。神是指人的理智、意识、思维、记忆等内在的精神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即通常所说的七情五志。二者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医学与养生学的交叉学科。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养生理论体系,形成了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尤其是形神学说,无论是在养生理论还是在养生方法上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形神学说在养生理论方面的应用
中医养生学理论有许多,其中形神合一、动静互涵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形神学说在养生理论中主要体现。形神合一在于说明心理和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和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动静互涵提倡养生要动静结合。
1.1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包括两个方面:形神合一生命观和形神共养观。形神合一生命观认为,神为生命之主,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心理性活动,也可以把它定义为信息传导活动。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规律。正如张景岳所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也是靠神来实现的,这也正是气功健身的机理所在。形神合一还认为形为生命之基,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内经》中多处论述了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这不仅阐明精、气、营、血、脉是精神的物质基础,而且说明了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的关系。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接受外界信息刺激而生情,这就是五脏与神、情的密切关系。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身三宝,强调精、气、神、营、卫、血、津液等精微物质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积精全神。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说: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李东垣《脾胃论》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神精之根蒂也,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这些说明精气足,才能使神的活动健全。故孙思邈说:四十已上,常固精养气而不耗,可以不老。
形神共养观认为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重精神的保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形体和精神得到均衡的发展。主张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在形神的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故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养生必须重视神的调养,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同时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因此保养形体是非常重要。张景岳说:形伤则神气为之消,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强调神依附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养形与养神有密切关系,二者不可偏废,要同时进行。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是在形神合一理论指导下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养生学中的应用。
1.2动静互涵
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生命在于运动是人们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了运动能锻炼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近年还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维高度静止是养生根本大法,突出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从我国古代养生家看,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则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对古代养生学作出了巨大贡献。静以养神的观点十分重视精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净可以健康长寿。由于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清净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的状态。《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动以养形认为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密切相关。静而乏动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则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即损寿。运动可以促进精气流动,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张子和强调惟以气血通流为贵。总之,他们的养生方法各有侧重,但在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刚柔相济。
2形神学说在养生方法中的应用
中医养生方法很多,其中精神养生和运动养生是常用的两种养生方法,也是形神学说在养生实践方法中的具体应用。
2.1精神养生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的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当代社会中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因此精神情志的调摄,就显得十分必要。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精神情志的调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分为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情志制约法。(1)节制法:即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太过,达到心理平衡。《吕氏春秋》有云: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重视精神修炼,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情感,才能维持心理的协调平衡。如遇事戒怒、处世荣辱不惊等。(2)疏泄法:即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3)转移法:即又称移情法,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或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去。如有升华超脱、移情易性等。(4)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制情法,它是根据情志及五脏之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用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朱丹溪宗《内经》之旨指出: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以恐胜之,以怒解之……。情志既可致病也可治病,在心理保健上有特殊的意义。阴阳情志制约法,是运用情志之间的阴阳属性对立制约关系,调节情志,协调阴阳。如惊恐与愤怒、爱与恨等,性质彼此相反,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也相反,可以相互协调控制,从而起到平衡心理情绪的作用。
2.2运动养生
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有形式各异的民间健身方法,如:踢毽球、荡秋千、放风筝、跳绳等;也有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而中医养生学的运动方法需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具体要求,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健身养生法。具体方法有医学气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1)气功养生。是指通过调心、调息、调身,使心身融为一体,营卫气血周流,百脉通畅、脏腑和调,以达到强身保健目的传统养生方法。气功是着眼于精、气、神进行锻炼的一种健身术。调心则意念专一,除去杂念,宁静养神;调息则呼吸均匀和缓、气道畅通,柔和以养气;调身则经络气血周流、和调五脏,从而做到练气化神、练神还虚。通过气功锻炼使练习者精足、气充、神全,体魄健壮,生命自然会延长。(2)五禽戏。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它要求意宁、调息和动形协调配合。意宁可以使精神宁静,神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形可以强筋骨,利关节。(3)太极拳。其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形气相随。外可以活动筋骨,内可以流通气血、协调脏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方法。它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运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导引于一体,属内外合一的内功拳。(4)八段锦。由八种不同的动作组成的健身术,故名八段。它属于古代养生法的一种,是形体活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的健身法。活动肢体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经络;与呼吸相结合则行气活血、周流营血、斡旋气机,经常练习八段锦可起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总之,形神合一、动静互涵无不贯穿着形神学说的要义,精神养生和运动养生的具体方法均蕴涵着形神学说理论,注重形神学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