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不是 “亚健康”
一、中医典籍对治未病的代表性论述
前贤的论述,粗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康复调护三方面。未病先防又细分为未病防因、未病除因两方面,包含了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的全部内容。
1.未病防因即防止体内病因发生或/和外邪入侵的未病先防,为身体健康时的养生防护,或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具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赏而勿罚,予而勿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运气七篇中更有众多据当年五运六气盛衰司岁备物、防治疾病的论述。
2.未病除因即去除体内病因的未病先防,此时人的脏腑阴阳之盛衰已有偏颇,或已有邪气内存,但尚未致人体功能活动的失常。如,《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未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衰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3.既病防变即将疾病控制在局部,不使其传变至新的脏腑和深的层次。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4.病愈防复/康复调护即病除而正气大伤,和/或余邪未尽,为防止疾病复发、或保证机体康复的调护。如《素问·热病论》: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二、未病状态的界定
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结合实际,未病又扩展包括了疾病复发前期、康复期、既病防变期,称为特殊未病状态。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病则脾处于未病状态。
未病状态时,人体脏腑阴阳之盛衰已有偏颇,或已有邪气内存(内生或外来),但尚未致功能活动的失常。如一个人素体体质阴弱阳盛、有湿邪内伏,但只有发展到阴虚阳亢、湿邪阻滞脾胃时,人体才出现功能失常的疾病状态。这种阴弱阳盛、湿邪内伏的体质状态就是典型的未病状态。
人健康时不属于未病状态,但仍有必要防病,所以治未病比人体未病状态所对应的范围广。近年提出的亚健康特指有乏力、头昏沉、失眠等身心不适症状,只是现代医学在目前还找不到形态学异常等病理基础。在中医来讲,有症状则即是属于已病,故亚健康不是未病。只是从望文生义、通俗易懂角度,亚健康有时可以模糊用于解释未病。
三、体质异常未病形成的内在基础与诊治的重要着眼点
人体未病状态的形成无非因于内在的体质异常与外来的邪气伏藏体内。
体质,指生命体的基本构成和结构,即构成生命体的先天阴阳五行禀赋(体质先天层次,终生难变),其后天精气阴阳及脏腑经脉的盛衰状态(体质后天层次,可变)。体质异常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尤其是遗传及遗传倾向性疾病的根本原因。目前,最多见、病死率最高、预防和治疗最棘手的疾病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遗传倾向性疾病,找出这些疾病发生前的体质异常就是对这些疾病的未病状态的诊断,纠正其体质的异常就是最有效的治未病。
人之体质禀赋,均有不同程度的偏颇,故出生后即处于不同程度的未病状态,宜进行终生性饮食宜忌等的健康规划。
体质异常是内伤外感所有疾病发生的内因,更是疾病复发的内因;不同体质易感受不同的邪气,疾病是否传变、向何处传变、是向寒转化还是热化,皆以体质为基础。所以各种各级预防都有纠正体质异常的必要。如,湿盛肥胖者易感湿毒邪气,素体阳虚则易感风寒,得病易寒化;素体脾虚者,不仅得肝病、即便得外感病也要注意当先实脾以防传变,白血病化疗缓解后防复发,必须纠正体质的异常。因此,未病与体质关系最为密切,体质检测、分类、诊断、干预措施是未病诊治/疾病各级预防的必备手段。
总之,人健康时不属于未病状态,但仍有必要防病,所以治未病比人体未病状态所对应的范围更广。未病不是现代医学的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