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医多长寿 – 女娲之汉

为何中医多长寿

纵观历史,历代中医中长寿者很多。如《后汉书·方术列传》载:东汉名医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唐代孙思邈百岁还能著书立说,写下不朽医典《千金翼方》;著《脉金针方》、《明堂人形图》的甄权活了103岁;宋朝名医谭仁显108岁;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也年至百岁……

中医多长寿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养生长寿之道,这在历代医籍中常常可见。如《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诸子百家的养生长寿经验。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了彭祖长寿之道。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千金翼方》有养生长寿专论。此外,宋代陈直的《养生奉亲书》、明代龚延贤的《寿世保元》、万全的《养生四要》、清代汤灏的《保生篇》等都介绍了长寿之道。其中明代的养生长寿专著就有六十多种。由于中医大多懂得长寿之道,故长寿者较多。

综合中医长寿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预防

古代人要和自然灾害、猛兽做斗争,加上科学不发达,传染病无法控制,一般疾病医疗效果也差,因而人的死亡率极高,平均寿命短。若不注重预防,长寿是不可能的,《内经》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有病早治

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主张早识病、早治病。《甲乙经·序》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不懂医学又不听忠告,终于四十而夭折。

讲究养生之道

许多中医享有长寿的关键在于养生。《冷庐医话》称名医长寿为医范,强调医人每享高龄……既精医学必有探性命之旨,审颐养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养生之道有四:

1.起居有常,动静适宜。

如《管子·形势篇》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孙思邈提出:养生之道,常于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华佗亦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百。这都说明要动静适宜,劳逸结合。即《内经》的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劳动、运动是长寿之道。

2.饮食有节,戒除偏嗜。

《管子》说……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说明饮食要有节制,要定时定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食物应多样化,应互相搭配。《素问》所谓: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则提示人们饮食应清淡,不宜太咸。

3.减思虑,蠲喜怒。

《上古天真论》说:内无思想之患,以恰愉为务。著名医学家李东恒说:凡怒念、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医钞类编》说: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说明不能过分喜怒悲哀,不能过分忧愁思虑。

4.慎房室。

《内经》说:若入房过度则伤肾,放纵情欲,耗精过度就会半百而衰也。《千金方》上更说: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明代龚应圆曾有一篇概括养生之道的戒忌箴,言简意赅,面面俱到,兹录于下:绝戒暴怒,最远房室,更慎起居,尤忌忧郁,顺就寒温,调节饮食,毋以为言,虚伪无益,一或失调,噬脐何及。

文章来源:中医养生     men.ngnvip.com/category/zhongyiyangsheng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