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潜规则:店员专推荐偏贵的药
近日,北京市民陈先生向本报反映,因柳絮纷飞导致皮肤过敏,他到海淀区五道口一家药店购买开瑞坦(治过敏的抗组胺药)。店员称该药卖完了,并推荐几种中成药,称效果与西药一样。但陈先生在货架下层找到了开瑞坦。“早就听说去药店买药得蹲下来,站着能看到的、货架上层的药全是提成高的,结果真的遭遇了这样的事情。”陈先生无奈地说。药店真的很难买到便宜药吗?对此,《生命时报》记者在北京展开调查。
店员首推偏贵的药
6月5日下午,记者因咳嗽、嗓子疼,前往朝阳区惠新里一家药店购买抗生素。店员在进门第一个货架的最上层拿了一盒头孢拉定胶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记者看到,这盒药由上海施贵宝药业出品,24粒装,标价30元。记者嫌贵,于是自行选购,在货架下层找到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生产的10粒装头孢拉定胶囊,价格仅6.5元。店员提醒,这款抗生素的效果可能要差一点,但记者对比发现,两盒药除了厂家不同,药物含量、适用的疾病等基本没区别。当记者准备结账时,店员又拿来一盒中成药“消炎灵”口服液,称配合服用好得快,价格是23元。
当日,记者又走访了五道口、呼家楼等地的13家大小药店,分别要求购买维C银翘片、去痛片、健胃片、大青叶片等用量大、疗效好的便宜药。结果发现,近半数药店将这些药放在不显眼的位置,其中5家药店的店员称这些药物“没货”、“卖完了”,并推荐感冒冲剂、散利痛、醒脾开胃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相对高价的药品。
一名与记者熟悉、从事药品销售的业内人士称,大多数药店的确会将消费者容易看到的“黄金位置”留给利润高的药,这几乎是行业潜规则。“药店毕竟也要赚钱,店员的工资往往是底薪加销售提成,推荐贵的药提成高。”一些药店还有收“摊位费”的规矩。“在门口堆起来卖的药多半是收了‘摊位费’的,这些费用还是由患者承担。”
不到两成顾客有主见
消费者在选购药物时会不会受店员推荐的影响呢?记者在几家药店随机观察了30名顾客的买药过程,其中18人在店员的推荐下买药,根本没看其他药品;只有5人仔细地咨询了价格,或自行寻找药物;其他人有的随便看了看其他药物后空手离开,或看过后接受了店员的推荐。
在药店自己找到了复方感冒灵片的小李告诉记者,过去感冒就吃这药,至少对自己来说效果很好。他很少听从店员的建议,一般坚持自己的主见,“但遇到不懂的问题,还是要听店员的。上次突然肚子疼,又不知道吃啥管用,就听店员的话买了斯达舒和法莫替丁钙镁咀嚼片,加一起要70多元呢。后来听学医的朋友说,两块钱一盒的肝胃气痛片就很好用。”
买药首选连锁药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咨询专家、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原副会长王锦霞告诉记者,药店难买便宜药,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不可避免的。首先,国家药品招标制度还不完善,医药尚未完全分开,导致医院是事实上的药品零售商,使社会药店与医院药房在竞争上处于劣势,药店卖低价药通常是赚不到钱的。其次,国家医药部门对零售药店采取“放开经营,严格管理”的方针,一时间,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单体药店和小型药店成为零售药市场的主流,但这类药店良莠不齐,而且利润比连锁药店低,只有采取上述措施才能保证赚钱。最后,国家对中成药的发展非常重视,并制定了相关政策进行保护,这导致不少中成药价格偏高,利润也大,吸引药店大力推销。
面对这些暂时还难以解决的问题,王锦霞建议,患者可以通过几个方法保护自己的权益。1.选择连锁药店:这类药店一般管理严格,有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行政部门对其监管力度也很大,因此相对正规。北京市民可选择去金象大药房、北京同仁堂药店、嘉事堂药店等;上海可选养和堂大药房、复美大药房、华氏大药房等;广州可去二天堂大药房、采芝林大药房、健民药店等。2.坚持自己的意见:消费者在购买自己曾用过的有效药时,可坚持自己的意见,表现出自信,一般店员会尊重顾客的意见。如果不知道该吃什么药,又觉得没必要去大医院,那不妨去社区医院。3.认清“国药准字号”,以免错买保健品,延误病情;不要买过期药;尽量选择知名药厂生产的品牌药。4.理性对待中成药:对于许多慢性病或常见病,中成药可以治本,而且副作用小,不妨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