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钱却为明目发愁,央企员工的命咋这么好?
发钱却为明目发愁,央企员工的命咋这么好?
文/痛快人生
单位不是没钱发,而是愁找不到名目。某电力央企工作的李某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我们单位员工每月都有报销任务,即1500元的超市购物和1000元的汽车油票,完成任务就等于报销了2500元。 (《中国经济网》3月10日)
只听说工资不涨的,只听说钱不够花的,但为发钱找不到明目而发愁的,孤陋寡闻是第一次听说。每月有足额的报销任务,不管是不是真实发生了的费用,这样的待遇也只有发生在高垄断的央企里。而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就是这样,除了平均工资稍高外,找出各种理由来变相发钱,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奖金水平,让员工的总收入暴涨,人为地拉大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恰好有在电力行业工作的同学曾被借调到北京的央企总部,得知一些:他们平时的过年费、过节费都是上千上千的发,平时还有各种的购物卡、电影卡、购书卡,甚至还有网上的购物卡,等等,当然都不会低于千元的。而季节性的集体旅游也是家常便饭,自然都是公费报销。还有的是夫妻同在该央企里,那月收入加奖金更是怕人,在北京拥有两套住房甚至以上的不在少数。
有公开资料称,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的员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而垄断性行业员工的福利待遇站在全民收入的塔尖,主要是因为分配体系的不合理,导致了垄断企业员工的高福利。各地的GDP增长再多,而如果老百姓不能切实享受到成果,对高速增长的GDP的集体冷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在现实中,由于历史及体制的原因,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
有地区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表现,宏观上来看,就是时下流行的鸡的屁少很多,含金量也不高;微观上主要表现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上,也是相当的明显。比如同是公务员,即使级别差不多,中西部的仅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企业里的收入差距就不是一、两个档次了。
有行业的差异:垄断性的央企与一般性的企业之间,差距也很大。因为是垄断企业嘛,占有了国家资源,同时享受着各种国家政策的扶持,不仅企业的成本等不公开导致的利润高,而且还是在内部自行分配,由此,他们的收入想不高都难。对这些企业来说,有些年份即使是政策性的亏损,还能照样保证员工的高收入。
有命运的差异:此说有点唯心论,但现实就是如此。前几天的新闻说,即使是同班同学,一个是进入了电力这个垄断性行业,另外一个则是进入了竞争性的行业,毕业十年后收入相差10倍。都说男怕入错行,两同学之间10年后的收入差距高达10倍,很能说明问题。收入越高的同学未必能力就更强,只能感慨命运更好,如此而已。
而昨天的另一条新闻也有点意思,可以为垄断性企业的高福利作个注脚:全国人大代表、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所长陈仲提交《要求全国人大开展<反垄断法>的执法检查》提案后,电话多得一天换一块电池,特别是8日中午,来电的频率几乎每十分钟一个,都是冲着议案来的,有级别很高的人,有其他团的人大代表,也有行业内的人士。
看来,包括有些高层在内,还是有不少人不情愿地公开支持反垄断。而垄断不破,分配体制不改,同工不同酬、新一轮的工资倒挂的现象仍将继续存在。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腐败官员,据报道,去年落马的央企高管有: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康日新,中国石化原董事长陈同海,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张春江。
发钱为明目而犯愁,只能感叹那些垄断性的央企员工的命真好;偶等,也只有羡慕的份,外加酸葡萄心理。此缕阳光何时能惠及大众呢,也许,只是Utopia而已。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否可以先从垄断性的央企开刀呢?虽然阻力重重,难度极大,有来自一线,更有来自高层,就看是不是动真格的了。而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如何切分,总理很是关注,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期待能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