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火除湿话凉茶
在粤语方言中,凉既指体质虚寒,也指散热解暑。凉茶,顾名思义,因其药性寒凉,故能起到清热降火的药效。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南粤大地独特的气候环境、饮食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凉茶将传统的中国茶饮、药引保健结合为一体,成为广东地区不可缺少的饮料。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港澳的21家凉茶生产企业的18个品牌、54个秘方及术语,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及中国有关法律的永久性保护。
有关广东凉茶的记载,最早出自元代释继洪撰修的《岭南卫生方》,当时将这种清热解毒的汤药称为凉药。资料记载,当时的广东瘴疠成灾,瘟疫之人不计其数,皆以生姜附子汤一剂,放冷服之。即日皆醒,自言胸膈清凉。得良药而然。元代的这种凉药,也正是广东最早的凉茶。凉茶之称约到清代方出现。清代何梦溪在《医碥七卷》中记载:按薛立斋治一#老人#肾虚,火不归精……或时喉间如烟火上冲,急饮凉茶少解。
茶是一种与酒一样的古老而常用的剂型,用沸水泡服谓之泡茶;用冷水煎服谓之茶包。广东凉茶既往多包装成茶包,充以药物粗末或颗粒如石岐凉茶、沙溪凉茶等。今则多以罐装凉茶、颗粒剂为主,如王老吉凉茶、邓老凉茶、夏桑菊凉茶、白云山凉茶、大声公凉茶、潘高寿凉茶、上清饮凉茶、上炎清凉茶、黄振龙凉茶、徐其修凉茶、润心堂凉茶、清心堂凉茶、金葫芦凉茶等。这些凉茶多数是百年老字号或祖传验方,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功效博得老百姓钟爱。湿热易上火的气候环境,使凉茶成为广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凉茶喝下去,在炎热的南方的确能给人带来清凉愉悦的好心情。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对广东地区的居民进行了大样本的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研究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的相互关系,研究了适合于广东地区亚健康人群保健养生的亚健康系列凉茶。经过产学研药效学研究,喝凉茶具有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通便、清咽功能以及缓解视疲劳的作用等。
凉茶的制作、饮用过程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因季节而异
据清代何梦溪的《医碥七卷》中记载:夫四时之气,春则温,夏则热,秋则凉,冬则寒。然温热蒸而为湿,凉寒肃而为燥,此四气之外,又添燥湿二气也。湿极于夏,燥始于秋,故系湿于长夏,系燥于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随同气候的改变而改变,因而季节气候不同,所选择的凉茶也应有所不同。春季选用的凉茶宜轻、清,夏季则以清热消暑祛湿为主,秋季则选用清肺润燥养阴的凉茶,而冬季则不宜过寒过猛,以防伤及阳气。
煎煮之前用清水浸泡
浸泡是为了使药物表面所含的蛋白质更易于在药液中释出。浸泡的时间也应随药材和季节气温的差异而相应不同。一般来说,浸泡的时间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延长。
用陶瓷器皿煎煮
因为陶瓷性质稳定,在药物的煎煮过程中不会干扰药物之间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且陶瓷的传热性也相对缓和,有利于药物的受热均匀。
火候先武后文
煎煮凉茶的火候,一般应为先武后文,因为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释出。
补药温服凉药冷服
广东民间的一些老中医将凉茶分为温服、冷服。温服是指将煎好的凉茶放至不冷不热的时候喝,而冷服则是完全冷却后才服用。这些都应结合服用者具体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需要,不必过于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