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正伦:顺应四时 适时进补
著名中医养生专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原古籍编辑室主任樊正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中医解决的是人体内在的环境,养生要顺应四时,并且应适时进补。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养生要顺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这就是人法自然。与自然相适应、相和谐则身体健康,否则,就会疾病缠身。
人和细菌要和谐共处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然环境里,这个环境不是纯之又纯的。如果我们到医院去做检查,可以发现从口腔到咽喉再到全身不知道有多少细菌和病毒。虽然这些细菌、病毒都存在,为什么人却不得病呢?
这个问题从中医学的角度讲比较容易理解。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人和自然之间本来是可以完全自然和谐的。大自然给予人生存的权利,同样也给予细菌生存的权利。这些细菌、病毒如果与人和谐共处,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不会生病。但如果外受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影响,或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致使人体内部环境发生改变,给予致病因子发展的条件,并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生病。
中医重视人体环境
人患感冒,发烧咳嗽了要到医院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到医院查体温也好,测血压也好,化验血液也好,按西医的思路就一定要找到致病因子,即到底是什么细菌和病毒使人患病,这恐怕是现代医院首先要查的。
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研究出了7000多种抗生素,但是今天在临床上依然在使用的抗生素不过几十种。大量的抗生素都被淘汰了,现代医学面临困惑。而中医是怎么治病的呢?中医治病靠的是草根、树皮,现在用的药方大多是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方子。两千年前的中药方还有效,中医解决的是人体的内在环境,是依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
养生要顺应四时
养生首先要顺应四时,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中医认为要研究四季与养生的关系,必须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环境。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根据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要顺应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医把许多致病因素、异常气候等叫做虚邪贼风,这些都会导致人生病。所以,夏天空调开得太凉,冬天暖气烧得过热,这些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为,中医认为冬天气血是潜藏的,如果太热,令气血耗散,冬不藏精,春天就要得温病。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而五脏又对应四季。春季易肝阴不足,产生春困;到了夏季,汗出得多,容易胸闷、气短;到了秋季,易感燥邪而干咳、少痰;到了冬季,气血应该潜藏于内。所以说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完成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在每一年、每一季注重养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季进补,春宜养肝
春天时,气血从内向外调动,此时应该注意养肝,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女性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乌鸡白凤丸更多地是使用在女性身上。可是春天时气血达表,无论男女都会出现肝血不足的状况。如果男士每天早上吃一粒乌鸡白凤丸,就会觉得不疲劳了,春困的感觉也消失了;到了夏天,天气闷热,阳气不足,会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此时中老年朋友应该喝一点生脉饮,生脉饮里面就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有助于滋养心气;而秋天应吃点秋梨膏,梨有润肺、止咳作用,可入肺经,它可以有助于气血从外向内走;到了冬天时,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应注重补肾,过了更年期的女性,可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中青年女性还应补血,可吃一点阿胶、大枣、冰糖、核桃仁做成的膏。吃了这些富有营养的东西,通过在身体内的充分运化,就能达到四季养生的目的。